全球公司對設計的需求正在增長。John Maeda在2017年科技報告中最新的設計數據顯示,自2004年以來,超過70家設計公司被收購,其中約50%的收購發(fā)生在2015年和2016年。目前的例子包括凱捷(Cap Gemini)和Idean、Capital One和Adaptive Path、麥肯錫(McKinsey)和Lunar、埃森哲(Accenture)和Karmarama、Salesforce和Sequence,這種趨勢沒有放緩的跡象。那么,這種搶購狂潮的背后是什么呢?
品牌、IT和管理咨詢公司以及廣告公司購買設計工作室
收購設計機構的公司通常分為三類:品牌(通常是Capital One等銀行);管理和IT咨詢公司,如凱捷和麥肯錫;WPP等廣告和營銷集團去年收購了總部位于荷蘭的設計工作室dBOD。
在所有這三個類別中,更好地理解設計的愿望推動了對設計咨詢公司的收購。除了提高公司的創(chuàng)造力,它還可以引入先進的數字技能,以及通過新工具和實踐的幫助打破部門豎井,了解如何改造公司工作場所。
Facebook和谷歌增加了65%的設計團隊
即使是內部擁有數字技能的科技公司,也熱衷于聘用設計人才:根據《2017年科技報告》(design in Tech Report 2017)的數據,F(xiàn)acebook、谷歌和亞馬遜(Amazon)的藝術和設計員工總數在過去一年里增長了65%。
想要成為以設計為主導的公司有兩個選擇:建造或購買。在建設方面,像強生這樣的品牌Johnson創(chuàng)建了他們的內部設計資源,并讓人擔任首席設計官等職務。
另一種選擇是購買專業(yè)知識,這是埃森哲、德勤和IBM的戰(zhàn)略誰在引領收購的潮流是追求。其它公司正在同時做這兩件事,例如金融品牌Capital One在美國收購了Adaptive Path,同時在英國聘用了一個設計團隊。
設計可以帶來更多的收入和客戶
但是為什么大公司要收購設計咨詢公司,或者發(fā)展內部設計團隊呢?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補充他們目前提供的服務,使其對客戶更有價值,或開辟新的收入來源。“圣杯”是能夠將設計、技術和商業(yè)結合起來,這對于當今以數字為中心的世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。
公司也需要創(chuàng)造以人為本的真實用戶體驗。建立一個內部設計部門,使品牌能夠跟上快速變化的消費者需求,并將新產品推向市場,比傳統(tǒng)的研發(fā)過程更快、更便宜。
正面觀點:更少的投球壓力
被收購既有好處也有壞處,一個積極的方面是消除了設計工作室為贏得新業(yè)務而不斷施加的壓力,也消除了輕松發(fā)展團隊的潛力。
另一方面,如果設計公司失去了他們獨特的文化,他們可能會流失關鍵人才,冒著失去獨特之處的風險。
弊:項目選擇減少
設計師們可能還會發(fā)現(xiàn),他們從事的項目受到更多限制,尤其是如果母公司專注于特定領域。這對于那些想要專業(yè)化的人來說很好,但對于那些喜歡與各種各樣的客戶一起工作并與來自不同專業(yè)的人分享想法的人來說就不那么好了。這就是與外部設計顧問的關系變得非常重要的地方。
企業(yè)需要尊重“設計文化”
為了成功地整合設計工作室,收購者需要注意保持難以捉摸的“設計文化”。對知名機構來說很常見。例如,埃森哲(Accenture)就因將峽灣精心培育的文化獨善其身而受到贊譽。其他集成策略包括在執(zhí)行表中給設計一個位置,并給它們自主權。例如,大型組織不應該把技術合作伙伴推到新的設計團隊中;設計師應該自由地為特定的設計問題推薦最適合的方案。
大公司還需要確保設計融入公司的整個文化。引入一個設計團隊并不是一個權宜之計;設計需要影響一切,從產品和服務的創(chuàng)造到推出和交付給客戶。
設計師需要考慮公司是否關心設計
與此同時,獨立設計工作室考慮銷售的一個關鍵因素是設計是否是公司需要、理解和價值的東西。
企業(yè)界越來越意識到設計的商業(yè)價值。2017年《科技報告》中的“設計”一詞指的是風險投資的“設計化”,突顯了由陳戈(Garry Tan)等設計師創(chuàng)立或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立的基金的一個日益增長的趨勢。報告列出了11個早期階段和9個后期階段的以設計為導向的基金,例如設計基金。
這表明了設計作為戰(zhàn)略業(yè)務工具的重要性與日俱增;它的方法可以幫助初創(chuàng)企業(yè)和大型企業(yè)調查商業(yè)機會,以及工藝經驗。最終,收購的挑戰(zhàn)和機會需要雙方進行權衡,并決定是否適合單個企業(yè)。
全球企業(yè)對設計的需求不斷上升,品牌設計師該哭還是該笑呢?